筑牢互联网发展根基 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主任曾宇表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2021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领域以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为指导,持续强化互联网基础建设,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国内外互联网基础资源领域风险挑战,取得了新的进展。从本次《报告》中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互联网基础建设稳步推进、5G规模全球领先。截至2021年6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达62023块/32,较2020年底增长7.6%,IPv6普及应用取得新的成效。光纤宽带用户占比从2015年底的56%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94%。信息领域新基建蓬勃发展,我国已累计开通5G基站96.1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当前我国5G应用创新案例已超过9000个,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占比位列全球首位。
信息技术研发不断加快,多领域实现突破。在芯片技术领域,我国芯片封装和测试行业已经基本形成完整的、自主可控的产业链,这为我国全面推进芯片制造装备技术体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芯片制造方面,我国实现7nm芯片试产,取得新的发展。依托庞大的应用市场,我国近年来在人工智能芯片、基于开源指令集高端芯片、行业专用芯片设计领域同样发展迅速。在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制造、智能政务、智能交通等领域加速融合,在构建智慧城市、推动技术应用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网民规模突破十亿,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形成,有效助力产业数字化水平提升。2021年,我国工业互联网“综合性+特色性+专业性”的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连接设备数超过7000万台(套),工业APP超过59万个。三是互联网新应用加速普及,拓展社会生产生活新空间。截至2021年6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39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453万,占网民整体的23.7%;在线办公用户规模达3.8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3506万,占网民整体的37.7%。四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数字惠民迈上新台阶。截至2021年7月,我国正在运行的各级政府网站数达14537个。在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中,99.6%的事项实现网上可办,89.8%的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
数字化浪潮开启,数字化转型成为“十四五”发展重要命题
CNNIC副主任张晓发布《报告》并进行了解读。她指出,当前,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已然开启,并将成为“十四五”发展的重要命题。2021年上半年,互联网产业、社会及治理都在加快数字化转型的脚步,通过此次报告可以观察到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可喜变化:
一是产业端数字化的“加速与融合”。首先是数字产业化蓬勃发展,呈现出强劲加速势头。上半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务及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企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20%,保持高速发展动能。其次是产业数字化如火如荼,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零售领域,网络零售成为消费的新引擎,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7%;在服务领域,移动支付打通餐饮、外卖、旅游等多个线上线下服务场景;在工业制造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形成,智慧工厂、无人机巡检等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推陈出新。
二是社会端数字化的“扩大与缩小”。首先体现在用户总体规模的扩大。截至2021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突破十亿,超过七成的人口上网;超过10类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规模在5亿以上,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6.9个小时,互联网应用塑造了全新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其次体现在细分群体使用率差距缩小。得益于基础设施与配套数字化服务“软硬件”的不断完善,农村群体与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2020年12月缩小4.8个百分点。下沉市场短视频使用率已超过一二线市场,网络视频和即时通信使用率与一二线市场持平。健康码普及及适老化服务的进一步完善,推动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快速增长,该群体占网民比例较去年同期提升5.2个百分点。
三是政府端数字治理的“提速与有力”。首先是反垄断监管强调市场公平。在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后,2021年上半年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印发实施《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标志着全新的互联网监管时代的到来。其次是数据立法凸显数据安全。数据安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相关立法和执法加速推进,《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先后出台。数字治理立法及监管的方向日益明朗,“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问题纳入到法律监管,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市场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将对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轨迹产生深远的影响。
网民规模破十亿,互联网应用和服务构建起数字社会新生态
中国互联网协会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表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超过十亿,互联网发展呈现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是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应用渗透最强的数字社会。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广泛渗透构建起数字社会的新形态:8.88亿人看短视频、6.38亿人看直播,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生活方式;8.12亿人网购、4.69亿人叫外卖,人们的购物方式、餐饮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3.25亿人用在线教育、2.39亿人用在线医疗,在线公共服务进一步便利民众。
二是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城乡差别在缩小。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2%,城乡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缩小至19.1个百分点。一方面,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9%,农村和城市“同网同速”,让城乡互联网接入鸿沟逐步缩小。另一方面,农村数字经济新业态不断形成。“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初见成效,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模式发挥带货能力,成为引领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新路径。
三是中老年网民规模增长最快,普遍服务得到重视。202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互联网网站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和《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在服务原则、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要求,为中老年网民更加深入地融入互联网生活,共享互联网红利创造了便利条件。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老年网民群体在总体网民中的占比有显著增长。截至2021年6月,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为28.0%,较2020年6月增长5.2个百分点。
四是对互联网平台经营及数据安全加强监管,引导互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对平台反垄断的监管持续加强。2021年2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印发并实施《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有关部门先后对互联网领域多起涉嫌违法违规问题开展调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法对平台“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另一方面,数据保护的立法执法加速推进。在立法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先后出台,标志着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初步完善。
互联网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尽管人类社会已在21世纪创造了辉煌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严峻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向东眺望,希冀中国能给出破解之法、开锁之钥。在第48次《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高质量的数字经济发展为破解人类共同挑战提供了可行方案。2021年上半年,互联网进一步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促进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日益提升、结构优化升级、创新更加活跃,成为未来产业的核心引擎,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一是数字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规模持续扩大,推动数字消费、数字贸易等领域稳步发展。截至2021年6月,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6.14亿户,较2020年底增加1985万户。2021年上半年,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533亿元,同比增长8.7%;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业务收入6951亿元,同比增长25.6%;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2.83万亿元,同比增长26.0%;软件业务收入4.42万亿元,同比增长23.2%;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6.33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在数字消费方面,截至2021年6月,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汽车联网设备的使用率分别达19.8%、13.3%、12.3%。数字化产品及服务释放巨大隐性价值和社会福利,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产生重要影响。在数字贸易方面,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国目前已经发展到105个。国际数据港建设项目、多边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等均稳步推进。各地数字贸易港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际合作深入开展,为稳定世界经济贡献中国力量打下了新的基础。
二是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在农业方面,无人拖拉机、无人抛秧机、“5G+智能大棚”等智能设备推动农业生产养殖过程的精准感知和智能决策,助力农业发展从信息化走向标准化和智能化。在工业方面,截至2021年6月,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3.7%和73.7%,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准备度持续提升;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柔性生产制造、无人机巡检等“5G+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应用场景加速拓展。在服务业方面,从餐饮、旅游到办公、教育、医疗等各类传统服务市场因数字化赋能实现了线上线下共融,进一步带动服务业繁荣发展。同时,智慧供应链系统不断优化企业基础运营,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驱动管理,大数据平台指导企业完善运营规则和策略,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
我国信息通信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势头强劲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信息通信业乘势而上持续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聚焦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创新应用,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在上半年取得积极进展,迎来发展“开门红”。
一是信息通信业正迎来由大向强的跃升。网络能力大幅提升,全国所有地级市全部建成光网城市,千兆光网覆盖家庭超过1.6亿户。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3.65亿户,占全球80%以上。普惠民生成效显著,我国固定宽带和移动网络单位流量平均资费大幅下降,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全国行政村通光纤、通4G比例均超过99%,有效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技术实力持续增强,我国企业声明的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38%,全球领先。光网络设备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学习算法等关键技术创新活跃,量子信息迈入第一梯队。6G通信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1.3万余项,占全球35%,位居全球首位。我国形成卫星批量生产能力,低轨卫星星座体制技术试验取得突破。互联网蓬勃发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2020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11.8万亿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432.2万亿元,均位居全球首位。我国11家企业进入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前三十强。
二是工业互联网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突出亮点。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标志性产物,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行政区,部分省份已实现工业互联网外网所有地市全覆盖以及工业园区广覆盖。“5G+工业互联网”建设进程明显加快,累计在建项目超过1500个。标识解析体系“东西南北中”五大国家顶级节点稳定运行,运营二级节点达156个,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标识注册量达到349亿。“综合性+特色性+专业性”的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量和工业APP数量增长迅速。全国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全面建成。
三是融合赋能推动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工业互联网赋能数字化转型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至40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融合实践呈现千姿百态,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六大典型模式加速推广普及。“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覆盖20余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在电子设备制造、采矿、钢铁、港口、电力五大重点行业,形成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现场辅助装配等十大应用场景。各省(区、市)也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应用创新探索,工业互联网在促进地方经济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提升。
文章转载:中国工业新闻